北京2020-2021學年上學期高三期中考試
語文
(試卷滿分為150分,考試時間為150分鐘)
一、本大題共5小題,共18分。
閱讀下面的材料,完成1~5題。
材料一
就算讓賈公彥拍破腦袋,也不會知道在一千年后,他會被人們認為是指紋識別技術的最早發現者。這位唐朝的儒生憑借對周禮的研究,曾做過太常博士。《周禮》中介紹過周代的一個官職“司市”,類似于現在的市場監管人員。在對“司市”的描述中,提到了一個詞叫“質劑”。漢代的鄭玄注釋說:“質劑謂兩書一扎,同而別之也,若今下手書。”“下手書”這個漢代的名詞到唐朝時已經不被人熟悉了,賈公彥就在《周禮義疏》中寫道:“漢時下手書即今畫指券。”也就是說,漢朝的“下手書”就相當于唐朝的一種被稱為“畫指券”的契約文書,它要求簽約的甲乙方及中間人都要把手指在紙張上平放,畫下食指上三條指節,以此作為證明。本來,賈公彥的這條注釋十分平常,但德國學者羅伯特•海因德爾偶然看到了這一段文字,頓時大感興奮。他不僅將文字的內容寫入了其在1927年出版的《指紋鑒定》,還盛贊賈公彥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并闡述指紋性質及其應用的人。于是,賈公彥這位古人就莫名其妙地多了一個身份——指紋識別第一人。
歐洲人對指紋的應用似乎要晚得多。但在認清了指紋的科學性質之后,他們迅速地把這些發現應用到了實踐。漸漸地,人們還發現人臉、虹膜、聲紋、DNA等都有和指紋類似的獨特、唯一的性質,可以被用來進行人的身份識別。于是,一種全新的,綜合運用多種高科技手段,通過人體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為特征等“生物密鑰”來實現個人身份鑒別的技術就誕生了。這種技術,就是我們現在十分熟悉的生物識別技術。
近幾年,在智能手機、移動互聯、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推進之下,生物識別技術更是迅速普及。有了按指紋、刷臉等技術,我們就不再需要記憶繁瑣的密碼,進行身份驗證時的效率一下子就提升了很多。當然,生物識別技術也有著缺陷和相應的風險。用生物密鑰來進行身份識別的原理就是對關鍵點采樣,然后對這些采樣點的特征進行比對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很多因素都可能對識別結果產生干 |